給考生的信
給考生的信
學習是人類社會生存與進步的動能,學習能力是個人與組織能否駕馭未來世界多變難測之挑戰的關鍵。研究學習如何引發改變,進而創造未來是非常重要且極具潛力的領域。學習科學以「學習」為核心關懷,以「人社為體,科技為用」探討各種改變的樣態、動能、促發因子與營造環境。藉由科技我們能更精微的看見學習帶來的改變;藉由改變,我們不斷開發科技如何影響學習的潛力,進而系統性地思索如何營造更好的未來。如果你對這個不斷成長且充滿可能性的領域有興趣,歡迎你一起加入我們。以下幾個問題供你思考,或可幫你了解你是否適合及如何成為我們的一員。
1. 誰適合讀學科所
所有的學問都與學習有關。本所學生來自數理、資訊、心理、教育、人文、社會、生醫、商管等多元背景,皆在「學習、科學、科技」中找到繼續深造或轉換跑道的發展路徑。
107-113學年度學科所新生背景分析-依學院人數統計
2. 申請資料如何準備
自傳:不用介紹身家背景。專注於你特殊的經驗與學習成果,從中展現你的特色、能力、熱忱、與讀研究所的準備。我們好奇的是你從中反思、詮釋及尋找意義的能力。
研究計畫:不一定要與科技相關。我們更看重你為何想做這個研究,或你與這個題目的關係。學習常以某種「改變」為展現,這種改變可能會因科技媒體、人際互動、教育涵化、社會環境、或未來展望等因素而被形塑。只要你對能引發人(認知、技能、情意) 改變的現象、方法、工具、理念或設計等有深究的興趣,都是我們招募的對象。計畫書中一般會包括研究動機、相關文獻、研究方法。我們理解多數考生尚未接受完整的學術論文寫作的訓練,在意的是你對研究議題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屬於你個人的見解有多少。一篇網路上抄來精緻的研究提案不是我們樂見的申請資料。
學歷:不容諱言,頂尖大學畢業生較易得到審查委員的青睞,但影響有限。若說不清就學動機與研究方向,或在學期間各方面皆表現平庸,讀研究所只是為了能延後進入社會,不管畢業自何處都會遭到割愛。校名若不吸引人,只要拿得出真材實料,一樣很有機會。大學成績反映求學態度,成績不好必有原因。若能深切反省,提出合理解釋,並以具體的其他表現證明自己的能力,仍大有可為。
面試:衣著整潔合宜,不必過度正式。不必特別製做文宣,將要宣傳的資料清楚呈現於簡報中即可。將有限的時間投注於表達你最能吸引人的經驗與特質。我們希望知道你帶著什麼生涯規劃、研究興趣與需求而來,並清楚思考本所如何可以幫你開展人生。請先參考本所教師的研究領域,我們也不希望因為無法指導而彼此耽誤。緊張難免,充份練習也是專業的一部分。記得微笑。
3. 學科所的辦學理念為何
本所教師學術專業包括資訊、教育、心理、腦科學、社會、數理、人資、語言等,以培育跨域學習與教學、資訊科技運用、虛實環境建置、教學設計規劃、學習策略研發、產學專業建構、學習數據分析等學術研究及實務技術人才為目標。課程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針對未來世界所需的核心素養,透過學習的視角,探求改變世界的動能及在世界中改變的能動性。
豐富資源構築優良學習環境
多元專業激發精彩思想對話
學風自由打造獨特個人優勢
產學並重開啟穩健職涯發展
請參看我們的課程表 (連結)
4. 本所畢業生的職涯進路為何
本所學生畢業後有多元的發展。與學習科學專業直接相關的職涯發展進路如下:
以下是99-111年間本所畢業學長姐實際就業情況的分析
5. 如何成為學習科學家
專業分析技巧:透過質性與量化分析等基礎學術研究能力的訓練,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專業資料分析技巧,深入洞察行為變化的徵兆。
觀察與反思:從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開始,觀察個人、小組、群體、社會、或歷史文化中的學習現象;探討科技工具與媒體、方法與策略、內容與結構、理論與實務、獲取與創造、已知與未知、隱性與顯性等面向下知識與學習的多重樣態;藉由好奇、提問、發想、對話、與思想實驗,探尋學習的不同可能性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