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學習講座】3/23 (四) 楊智傑 專任副教授:玩遊戲、做遊戲來自主學習人文學科
【講題】玩遊戲、做遊戲來自主學習人文學科-讓學習更具愉悅感,用遊戲連結文史,以遊戲來看自主學
【講者】 楊智傑 專任副教授
【時間】3月23日 (星期四) 下午3:30 - 5:20
【地點】本校第二綜合大樓B側4樓410視訊會議室
【備註】因應疫情與場地限制,本講座之實體演講以本所師生為主,所外人士請觀看本所「有梗學習粉絲頁」之直播,謝謝。
【講師簡介】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博士,南台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專任副教授,擁有十餘年多媒體產業實務經驗,現為府城人文遊戲實驗室主持人。
實驗室在2017~2020年期間,執行科技部「用遊戲講述看不見的府城:歷史與文學想像的融合」數位人文主題計畫主持人。此計畫也是全國第一個多年期跨領域的文史遊戲研究計畫,有助於台灣的文化內容產業發展,與高教人文科系的轉型與人才培育。
2017年,也在台南與實驗室學生團隊一起創立三知餘文化,深耕遊戲化的文史教育多年。2022年,入選文策院第二期文化新創加速器20組團隊之一,在超過200家廠商中脫穎而出。團隊致力於透過遊戲,推廣文史教育與跨領域學習,目前主要業務為企業親子教育服務。
講師的話:希望有機會和貴所學生合作,共構有趣的研究議題。
【演講大綱】
[破冰](30分鐘)
- 我是誰?「來自魔鬼岬,只有小學不成功的辣個男人」
- 你們玩過最好玩的遊戲?(Slido互動提問)
- 香腸傳說、Overcook、動物森友會
- 你們覺得「什麼是遊戲?」(Slido互動提問)
- 遊戲成立的基本條件:「需要主動自願的參與,被動姿態遊戲是玩不起來的。」
- 一句話認識遊戲理論:玩遊戲時,我們會⋯高度「投入(engagement)」、「沉浸(immersion)」其中忘卻時間、技巧和挑戰平衡的「心流狀態(flow)」(Slido互動提問)
[概念轉換](30分鐘)
- 透過「玩遊戲」來學習?(Learning by Playing Games)
- 遊戲式/悦趣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 GBL),其實更像「Playful learning」。
- 增強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讓學習更好玩
- 葉丙成老師與PagamO的例子,題庫與遊戲化機制,可重複、容易創造商業規模
- 「遊戲化」學習 vs. 遊戲化行銷
- 透過「玩遊戲」,來學習文史學科?
- 第一序和第二序的歷史知識,面向歷史思考
- 歷史思考的FUER模型:探問、方法論、定向、題材相關素養
- 批判性遊玩/批玩(Critical Play)
- 遊戲不只能作為歷史資料和分析的表現形式
- 玩家參與的「共建構性(co-construction )」:玩家不只能成為遊戲結果的觀察者。
- 玩家需要處於「不那麼深層」的心流狀態,才能進行反思和批判。
- 從「做遊戲」來學習?(Learning by Making Games)
- 微型專題、強調文本詮釋與理解、跨專業分工、創造有趣體驗
- 文史轉譯/轉化
[案例說明](30分鐘)
- 歷史思考遊戲:「吃飯隊遊戲」與淺野洋灰罷工事件。
- 小學生的合作學習:「用遊戲玩文學」寒假閱讀營,改編《山豬飛鼠撒可努》。
- 文學改編遊戲企劃:對照普大生與科大生,台文館比賽,改編《少年噶瑪蘭》。
[文史轉譯遊戲光譜](30分鐘)
- 高中生多元選修:「文學改編遊戲」,改編《山豬飛鼠撒可努》。
- 體制外自學生:「進攻台灣府」教育實境遊戲,清代府城與海盜蔡牽。
- Covid全遠距跨校、跨學科合作:國家文化記憶庫與「漢生病文史轉譯遊戲」。
- 文史轉譯:故宮同安船「教育桌遊」。
- 中學社會科教師培力:文協百年走讀遊戲。
- 地方學研究啟蒙:「文獻回顧遊戲」。
- 北一女走讀:「故事旅程」知識遊戲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