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有梗學習】111文化學習講座紀錄-完形玩形, 覺察自我的生活實驗提案

撰文/廖冠智 所長 日期/111年12月30日

#完形玩形覺察自我的生活實驗提案
#動態中拼湊連結在四處散落的小我

111-1文化與學習講座來到最後一堂,由陳亭宇諮商心理師分享『完形玩形-覺察自我的生活實驗提案』,為在場每一位研究生,帶來體察與認識自己的方式,也為忙碌的學期末,給予輕鬆的體驗、也引入探索讓人反覆思考「我的存在」之課題。

每一次年末時刻,總回想起一年來發生事情與遭遇困難,感受自己在人群中流動,是旅人也是過客。有時原以為認識的自己,因為突發情境或習慣了某些制約,開始好奇了起來,究竟自己的心中還有誰駐足?自己的另一個自己是否存在?心中的小小孩還要躲多久才肯出來?還可以大膽的問,內心是否有其他不認識的小小孩?🤔

人類的內心宛若宇宙般,沒有邊界、連物質空間是什麼也令人好奇。過去我們可從夢境來解構自己,還記得去年此時文化學習講座曾聆聽解構夢境的寓意(可參考紀實評論: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376745999101572&id=100002986462539),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Jung認為夢境是自我整合的結果,每一種原型Archetypes內含自我價值的判斷、意義和特點,夢境可說是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呈現型態。除了以夢境來介入認識自我之外,這一次從完形治療(gestalt therapy)的角度,來尋著自我心中「前一個小我」所遺留下的「麵包屑」,來找到「下一個小我」的存在,然後跟他說,hello stranger😅…..。

講座一開始,為人類如何與外界溝通的方式簡單說明,經由感官知覺作為橋樑,除了用眼睛看這個世界之外,也可透過傾聽與觸摸、品嚐與嗅聞來感受世界萬物,也稍做介紹視覺心理學的概念,以及完形心理原則(gestalt principles)。陳老師說道Gestalt Therapy的發展,源自德國心理師Fritz及其夫人Laura對「在當下體驗」定義的創始,從而框架出如何覺察自己的方式,就是人類從所有事件的互動關係中,尋求關係建立歷程帶給自己的體悟。因而一般人常會誤解完形心理治療等同完形心理學,事實上兩者僅是名稱上相近,但並不相等。

即便完形心理治療不等同完形心理學(相似性、接近性、連續性),你也能從完形gestalt格式塔這字意,如在Cambridge Dictionary裡寫到 “something such as a structure or experience that, when considered as a whole, has qualities that are more than the total of all its parts“,亦即「一種結構或者經歷,其整體不等於各部分簡單相加之和」的概念,從完形心理學要闡釋「動態的整體」之意義,也能理解完形治療的定義,源自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精神,從現象學來檢視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需能意識自己的存在,藉由探索與追尋的過程裡,形塑自我意識來解決與增強對自我的覺察能力。而所謂的覺察,是能夠體認到當下的各形式的知覺,覺察必須更清明且十分必要,才能為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有正確選擇之後才能肩負「負責任」的結果。

倘若知覺是人類與外界溝通的介面,可以了解到日常接收到知覺的複雜性,容易讓自己迷失,忘卻自己身在何處,當然就無法擁有自主意識來察覺自己與世界共同存在的依偎感。所以,完形治療引導我們停下腳步,穩定身心,認真專注「在當下(時間+空間)」所存在的知覺,而知覺源自於生命,感覺到知覺就能體悟到生命的存在,便可從對生命意識的覺察來形塑出自己所存在的形式、存在的形狀、存在的樣貌。

因而我反認為,完形治療離不開完形心理學,雖不等同卻讓完形治療扣緊了完形心理裡尋求對動態當下的體驗覺察,來檢視形塑自我的存在形式,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是青菜與蘿蔔的關聯,相似卻又不是😏。日常生活許多的當下,常有令人困擾的情境所引發出的知覺,如莫名生氣、奇怪的身體不適、毫無來由的憂鬱焦慮、令人匪夷所思的夢境、停不下來的思緒等,經由完形治療理論所發展的實驗活動,探索內心回想與衝突發生當下所衍生的知覺,並具體化正視它,以尋求相互融合與平衡,就像是自己與另一個內心的小小孩乘坐蹺蹺板,此上彼下的交錯往返過程中,動態中找尋到平衡的節奏,也像是共譜華爾滋舞蹈,一同共譜和諧的韻律。

講座中,陳老師帶領我們體驗生活的三種舒壓實驗提案,第一種是「外覺察實驗」來自我檢視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膚)的綜合作用,體驗靜觀掌紋後繪製,與閉眼品嚐軟糖,藉以從另一種知覺來體察所衍生出另一種知覺;第二種是「內覺察實驗」從身體掃描與呼吸練習,來創造與身體共存的節奏,同步活著並感受自己當下存在的知覺;第三種是「兩極書寫」,藉由寫下二十個形容自己的特質並進一步分類,再賦予顯明特質且訂定足以識別的角色名稱,最後寫信給那個角色,一氣呵成不停筆告訴他你想說的話。

這三種提案實驗,你能想像從完形Gestalt Principle所賦予的意義與精神,回想過去發生的經驗,是一種將某些殘缺的訊息加以組合、形成整體、連續成一體的知覺經驗,因而覺察生活中無數個知覺,其實是具體化聯覺(Synesthesia)的歷程(一連串的知覺連續集合:Sensation continuum😆)。

藉由陳老師在講座中不斷告訴我們的事,讓我感受到人類自我不斷地發生過去的經驗,因此未來其實是無數個當下所組織而成,一旦我們能根據過去的經驗來體察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或者察覺所衍生出的知覺來體悟自我存在的證據與痕跡,從新認識自己存在的形式,動態中拼湊連結在四處散落的小我,乃是完形治療的真諦。

話說回來,完形治療協助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痕跡,不就是「找」到最具關鍵的「一撇 ˊ」並把它放“找“字在頭上,才能成就出完整的「我」….😀

謝謝陳老師帶來這次講座,尤其在歲末年終時,讓自己能重新拾回失去的小我,成為>100%的自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