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有梗學習】111文化學習講座紀錄-Shalom!以色列學習及文化探究歷程

撰文/廖冠智 所長 日期/111年12月17日

#以色列學習及文化探究歷程
#沒有地圖的導航也是有方向的流浪

置身在陌生的環境,你會如何開始摸索周遭環境的一切?四周張望之時,你如何確立自己身在何處?如何調節自己的節奏?如何決定方向,踏出你的右腳後,在緊接你的左腳,馴至前進,步步向前?

文化適應(culture adaptation)是一種反覆循環的系統性調節歷程,它以相互補足為引導方法,同以相互協調為干預手段,建立論據為本的處置程序(treatment),促使主體場域裡已存有的語言與文化脈絡,能與身處場域裡客體(client)的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s)、意義(meaning)和價值觀(values)進一步共處相容。簡單說,就是一種體驗後能融合,並能長久生存,參與移轉共同價值觀的過程。

文化學習講座第八場次,邀請到爆學力 Atom SkooL 共同創辦人,也是學科所碩二生的吳承穎吳承穎,帶來前往以色列耶路薩冷希伯來大學交換生學習及文化探究遊記的分享,承穎在演講開頭就嘗試引導同學摸索對以色列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在這位於西歐大陸交界處的一個獨立國家,除了嚴苛的地理環境,還有錯綜複雜的文化與歷史、以及豐沛的宗教遺跡,更有危險的地緣政治問題,另外習以為常備戰即生活的態度。即便以色列土地貧瘠,缺乏天然資源,他們卻是擁有教育新創的思維啟蒙,以及高科技成就足以傲人的人才強國。

天下雜誌(2014-06-25)文中說道,據以色列Taub Center for Social Policy Research統計,2008年至2014年超過五分之一的以色列大學教授,被歐美知名大學挖角,顯示以色列的人才全世界都喜愛,起因源於在學習與教育上,注重使用活生生的真實問題,來刺激學生找解決方法,而非僅重視成績,讓孩子從小就是經歷無數次有意義的學習體驗。也因為以色列三面環敵,人民從小就有危機意識,所以更重視自己的文化與歷史,總是在尋找新方法來改進問題的現狀,儼然是因為遭受孤立,為了長久生存而驅動出問題解決能力的天性。

在陌生文化能夠適應之前,難免有情境衝突與認知融合的刻苦經過。若進一步瞭解承穎在大學的求學經過,你應該也能再次認同這樣的感受。台大國企的承穎,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會讀書的大學生,事實上當時的他早就在思索如何讓學習更具有意義?即便聰穎的他也會有被當掉的科目,也逼迫他瞭解,認識應該怎麼學習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於是承穎與他的爆學力團隊夥伴,戮力以赴讓高中生能夠本能地、習慣性地自主學習,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文化。

承穎在這次文化探究歷程中,將文化主題分成「教育觀察(大學X高中X課程)」、「大屠殺紀念館(建築X記憶X民族)」、「以巴關係(大逃亡X邊境X建國)」、「以國生活(美食X舊城區X派對)」、「埃及約旦(佩特拉X齋戒月X尼羅河)」五個面向,由現場的研究生舉手投票決定優先分享哪一個,藉由集體共識方式來決定講座內容的分享流程,無論哪個主題,都能看見來自荷蘭的室友Rick所扮演的重要性,在修課讀書之餘,也慫恿承穎不要太安分,應該要有前去冒險犯難的勇氣;也向承穎示範不要太小心,應該要有凡事先計畫但接受瞬時變化需要的冷靜能力,這位室友就像是google map般,有時靠譜但會帶領承穎冒險走小路,卻能享受到探究歷程的美好景色。不靠譜時,只能靠自己現場臨機應變、隨遇而安的適應彈性。

承穎在分享的最後,提到回台灣後的心態與體悟。除了這個世界好大好大之外,其實也暗示著我們,學會用另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就是具備國際觀的真諦。一旦把自己置身在陌生的國度與生活環境裡,因為遭受環境的孤立,所以才有機會被迫驅動自己求生的意志力;為了文化共存,即便情境衝突也反覆促使自己體悟包容陌生文化的差異。在自主探究的路途上,認識自己在哪要往哪去,要先做的是找一個會慫恿與帶領自己的夥伴,給自己「改變的勇氣」才能讓自己擁有「面對的勇敢」。

謝謝承穎帶來多元、趣味、精彩與令人玩味的文化探究之旅❤️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