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EP07 楊詠淇 |一陣無聲的風吹來

#學科人物誌第二卷  #EP7  #一陣無聲的風吹來 

專訪、撰文/廖冠智 所長 專訪日期:111年11月7日

白天的喧囂在夜晚沈寂,夜晚的寂靜在初晨甦醒。自然中的萬物如此獨特,各有各的調,鐘鼎山林各有天性。每一則人物誌訪談,總能看見學科所研究生的特別與共同性,特別在於每人獨特的過去經驗,造就出現在的自己,共同性在於一起嚮往學科所的求學生活,鑽研自己的興趣領域。

眼前這一位碩一研究生詠淇,認識後能感受到一陣無聲的風吹來,這在素有風城之稱的新竹十分罕見,既然是風怎麼會是無聲,既然無聲怎可能是風?我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想起著名美國心理治療專家Satir所提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人類行為表現出來的面向像是一座漂浮的巨大冰山,冰山量體大約八分之一是露出在水面上,且是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可被瞭解的應對方式,其餘的八分之七則隱藏在水面之下,或許連自己都不自知,沒有意識到偌大的山體隱沒在水面下,像是被壓抑的自己,也許是自己刻意忽略、視而不見、盲而未知、無感或渴望的情感,是超乎想像的巨大量體,被許多陌生意識穿鑿寄居。

第一眼認識詠淇能感受到自然不做作的文靜特質,說話慢慢的帶有些思索疑惑的味道,卻也夾雜著反覆檢視你說過的話所表態的眼神,一旦思索太久後,會接著請你舉例讓她舉一反三,若能有參考樣板提供給詠淇,便能循著線索前進探勘,就像是登山過程攀附用的纜繩,是小心也是依賴,先複製模仿後,再活絡走出自己的觀點,才能順利登上讓自己遠眺的山峰。詠淇想了很久小學國中的求學生活與今日的她之間有什麼關聯,或許問題過於抽象難解,但也有可能是許多曾經歷過的經驗,一直鎖在心裡,堆疊埋藏於水面下的冰山中。詠淇常常帶有冷冷的應話反應,會讓你不知怎麼接著回答,如今看來你的回答若試圖喚醒藏於水底的冰山,那絕對是一場大工程,只能用熱情毅力讓冰山溶解,才有機會讓看不見的隱沒冰山自然而然顯露出,但未必是你探索的部分。

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無感帶過,詠淇預知危機即將發生時,會激起生物求生存的本能,雖然這是人類的天性,但詠淇的求生存意志帶有高忍受的耐力,也演化出適合自己的活下去法則。一種帶有靜止卻是鴨子划水的姿態,看似封閉卻又仔細地循著麵包屑前進,讓她累積不少與世界共存的撇步與能量,只不過這樣的能量無法抵擋裸露的冰山緩慢下沉,旁人看見那“能看見的冰山“慢慢地隱沒在水面之下,而詠淇內在的無感慢慢吞噬自己有感的知覺,總有一天詠淇會發現,但不知是哪一天?

即便詠淇常無感體會世間鎖事帶來的無奈,事實上她是情感容易被觸動的人。這可能是自己特別喜愛沈浸在美感的氛圍裡,以沈靜的姿態來撫慰並塑造美的形式,所以看起來永遠給人從容不迫的感受,但這也可能是無感的另一種呈現。也由於美感形於外、存於內,詠淇不太能接受自己“非常態“的表現,凡事都做到本分,做到該有形象,希望帶給別人好印象也期望自己有超脫的表現機會。

即便吹來的是一陣無聲的風,你也能感受到詠淇帶給人的清新特質,也希望她自己的內在,正醞釀著一種沈默的改變,無聲的風吹走沈默的自己,無聲的風喚醒沈睡的內在,在歷經無聲之後,才能擲地有聲地表現出詠淇令人驚艷的一面。 😃

ImgDesc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