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EP05 林蕙蕿|illdefined_hashtag

#學科人物誌第二卷 #EP5 #illdefined_hashtag

專訪、撰文/廖冠智 所長 專訪日期:111年10月25日

眼前這位研究生,是學科所提前入學的碩一生蕙蕿,也是清華畢業生最高榮譽的梅貽琦獎章得主。每一次撰寫人物誌,通常都先訂好受訪學生的hashtag標題,才開始撰文。這一次似乎踢到了鐵板,想了老半天遲遲無法下筆。不是蕙蕿太複雜,而是談話前我側面觀察她,自己或許早有既定印象,然談話後多次回想對話的內容,比對了原先看法產生狐疑,像是學術研究的文獻探討般,閱讀了別人發展的研究方法與問題意識,以為了解對方的作法,事實上你小看了這件事,也太相信自己的觀點,總有一天會跌破自己的眼鏡。這道理就像是,照著鏡子中的自己都未必真的認識自己,更遑論評斷他人。

第一次認識蕙蕿時,是她有困難尋求所上幫忙解決的時候。當時收到她來信描述問題的細節,我不知為什麼會與她碩甄面試時的表現印象連結一起。蕙蕿很有禮貌的談吐,但似乎帶點羞赧地擔心麻煩到我。她若下定決心的要求,會帶有堅定語氣卻又沾染些遲疑是因為反覆思考你的建議,她事事很有步驟的規劃,卻又能歡喜接受驟變與突如其來足以改變方向的變因,規律中帶點隨性,隨性總給蕙蕿自己更多彈性的接納。你也許會有一樣的發現,與蕙蕿相處起來似乎深不可測,但一切不用多想,事實上他是很簡單的一個人(應該是),沒有太多心機但會先懷疑自己聽到看到的(或許是),再反覆確認自己所接收到的外部訊息內容(我80%確定),總之是我自己把蕙蕿想的太複雜(這我很確定)。

你也許感覺前面描述中充滿了矛盾語氣,事實上我把這些觀察推論,定義為脈絡化論述。雖然蕙蕿本質是簡單個性的人,但加乘起來的力量卻是驚人,你只能透過多層次的脈絡分析來看待蕙蕿,任何斷片的觀點,都會是偏見。蕙蕿第一個簡單的本質是「熱情」,人緣很好的她,能感同身受周遭好友的氣息,她會為你的擔憂而操煩,卻不會與你一起溺水,她熱情到像一條救生圈,平常沒有危險事情發生時靜靜地堅守崗位,一旦有人呼喊求救時,她及時地出現。第二個簡單的本質是「懷疑」,聽起來這是很可怕的特質,但不是疑心病過重喜歡猜忌,而是面對訊息表面內容之前,習慣安裝自製專屬的濾網,以過濾真偽,接手過看到聽到的消息,不是盲目認同與遵從,而是四面八方蒐集可用的訊息來綜整推論。

第三個簡單的本質是「求知」,與懷疑本質是孿生姐妹,一個打前鋒一個後衛,新知是學習過程中新鮮感的來源,也是為懷疑本質付出代價後所獲得的滿足感,同時也隱含釐清真相的意義。第四個簡單的本質是「耐力」,這是一種與專注相等的心理用詞,在求知的路上,追趕真相必須有長足的耐力,即便過程中需要麻煩他人會不好意思,只要你願意陪伴,蕙蕿就不會輕易鬆手,哪怕有一絲絲乏味感,蕙蕿也會是最後一個離開。第五個簡單的本質是「樂觀」,常常看見蕙蕿洋溢微笑,只是樂觀的表面層,真正的樂觀是蕙蕿碰到棘手的困難或他人無理的要求時,蕙蕿可以下意識地四兩撥千斤,哪怕明知前面煩人與討厭,也只會抓抓頭髮皺起眉頭,然後認真面對。第六個簡單的本質是「果斷」,不太喜歡拖泥帶水,反應出做事具備衝勁,遇見混沌不明的事情,與其等他沈澱,在靜觀其變期間推測接下來的走向,蕙蕿的果斷從談吐中可以隱約感受,你可以直接告訴她可能的答案,但她會迅速推敲或盤點出形成答案的過程,就在那幾秒鐘之內。第七個簡單的本質是「其他」,一個或許連她都不知道是什麼的本質,別人看來是變化莫測的感覺,而我看來就是無法被定義的pattern。

蕙蕿回想自己國中小時的學習經驗碰到印象深刻的事情,對事情的記憶似乎沒有太多容量,並非意味她漫不經心,而是她對當下的定義,我推測應該是思索對得起自己的態度與作為,不用太拘泥在過去發生的事或太久未來尚未有定數的變化。蕙蕿說道,自己是在開放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父母當然期待蕙蕿照著他們的規劃發展,然若自己與父母意見不一時,像是共同參與一場永遠沒有輸贏的拔河,在蕙蕿的果斷本質醞釀下,會笑笑地輕聲細語地說:不,我不要。然後皺起眉頭斬釘截鐵地表達自己接下來的規劃,而好玩的是,規劃並非是自己多麼長久的計畫,而是手邊事情的排程順序,這就是我前面所指,規律中帶點隨性,隨性總給蕙蕿自己更多彈性的接納,此時樂觀、耐心的本質會發揮最大效用,而懷疑與求知則是支持她持續堅持的態度。

在高中時期,進入人文社會實驗班,語言能力優秀的她,十分熱愛文字帶給自己的想像魅力,一次在大學教授來高中授課的活動中,認識社會學者涂爾幹自殺論的說法,開啟她對人文思維的思索樂趣,漸漸奠立社會先於個體而存在的概念,在集體因集體果之間累積了穿針引線的思考方法。蕙蕿說道,即便她喜愛教育與學習,但並非以當上(考上)體制內的老師為第一職志,她想做的事情很單純卻不簡單,在教育的大環境中找到自己能發揮擅長的項目,挖掘更多教育現場的真實問題,先讓解方浮現,再讓問題逐漸沈澱。

進入學科所修課至今,嘗試各種過去未觸及過的思維系統,寫到這裡我發現此次人物誌的篇幅已不足夠描述蕙蕿,沒有說完的一天也沒有寫完的一刻,蕙蕿帶給我的印象,是無法被定義的hashtag,我只能選擇將談話的脈絡描述下來,僅僅是訪談一小時多的二分之一不到。不過,蕙蕿更加深我對學習這件事情的體會,我們大都認同,學習是未知到已知的過程,而我比較傾向說,學習不只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不斷遠離未知的方向,即使抵達自認已知的狀態,也是當下累積認知後所做的判斷。 下次再遇到蕙蕿時,我相信她很樂意聆聽你的疑難雜症😃

ImgDesc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