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MOU簽署】多路徑文本閱讀之社交機器人介面研發與應用

【品學堂閱讀素養雜誌2020/11/19~2021/11/18】

文學敘事創作浩瀚無垠,尤其網路DNA的融入讓文學的結構呈現出不同風貌,多元媒材豐富了敘事空間的層次與框架,讓作者、讀者與文本之間產生微妙的變化。

多向性(multidimensional)的文本,故事文法不再是單純的線性發展,以閱讀搜羅出更多樣的滋味,文獻上Barthes(1977)(請見-Barthes, R. (1977). The photographic message (S. Heath, Trans.) In S. Heath (Ed.), Image, music, text(pp. 15-31). New York: Hill and Wang.)曾提及理想文本(The Ideal Text)的概念,文本各個結構倚靠節點來承載資訊,經超連結來聯繫情節發展,讓文字的解讀具備可逆性質,也讓讀者感受的敘事空間是自由的,沒有絕對的敘述順序,這樣的空間型態類似一個裝載零碎文字的紙袋,成為多向文本敘事創作發展的雛形。

另外,Michael Joyce(1982)在Eastgate系統上創作出第一個具有多向文本概念的作品『十二道藍(Twelve Blue)』,可說是被視為網路文學(Electronic Literature)的重要著作,讀者能自由以超連結的型式從不同網絡枝節中切入,讓文本因而零散與破碎,呈現出文學中多元表現的特性,零碎文字不具有任何固定的意義,讀者從中抽取零碎文字與進行意義重組,沒有固定的連結方式使得零碎文字之間構成了交錯網絡。

文本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它不僅出現在文學之中,其實也存在於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裡。很高興品學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黃國珍執行長,在109/11/19 (四)15:30-17:20的清華大學文化與學習講座,帶來「文本工程師 - 文本中的探究與建構」講題,將文本視為一建築主體,人遊走在建築的空間之間,接收到不同來源、多元訊息本體,儼然是一段閱讀的歷程。閱讀過程兼具探究的態度,讓閱讀能引來理解的效能,即使認識了每一道訊息,在客觀訊息與主觀投射之下,每一人都有不同詮釋世界的方式,然而透過認知片刻訊息來理解世界萬物,是多麼危險的事。國珍老師巧妙地以名偵探柯南比喻為「客觀」、沈睡小五郎比喻為「主觀」的運作角色,以探究式進行閱讀訊息時,小五郎總是要先沈睡,暗喻著壓低主觀所發揮的功能,柯南才隱於身並梳理出事件的真相,凸顯出客觀引領事件越辯越明的真正意義。

主張現實消失,也是「物體系」作者,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也是哲學家的Jean Baudrillard曾對擬像(simulation)與過度真實(hyper-reality)提出深刻的說明,他認為現今擬像的年代,已經沒有再現(詮釋)與被再現(被轉譯)的對象是否符合的問題,因為擬像取代了現實,因而擬像之外沒有現實,只有比真實還真的『過度真實』。不經意的分享自己所興趣的訊息,再加註個人意見下,讓原來的訊息「過度地」進行詮釋,緊接「下一個」他人再轉譯,真實不再真實,而是”過度的”真實。

因而,文本的工程是情境現象構築與堆砌的結構體,當文本兼具多向與跳躍的特性時,重新賦予讀者更多的線索以打破作者的敘事空間,運用非線性模式進行閱讀,以此解構與描述文本細節與痕跡,能引導讀者多元切入、創造思考,由此可知文本的多路徑閱讀文法,並非單純的線性發展型態,而是激起不同理解可能性的閱讀動機、與創建多觀點探索的誘因。

每一次聽完國珍老師的分享,都有不同體會,我跟他開玩笑說,就像是一本新書看過一次後,有了新鮮的體會,過段時間一看再看,即使是同樣的內容,也常有非同步的理解感受發生,有了一個困惑後,解決前一個困惑的同時,無意間也催生了另一個困惑,原來困惑是會在長大與消失之間循環不止的。深刻能體認國珍老師所提到,透過閱讀「知道自己被困惑」,讀者在閱讀中有意識覺察並掌握自己跨入未知狀態,且激起自己的下一輪動機,展開更具深度的心智參與。

11/19的講座,不僅為學科所學生帶來對閱讀理解的深刻思維,同時也象徵學科所與品學堂進一步手牽手,共創研究合作的機會,順利完成MOU的簽訂,一起致力在以社交機器人介面,發展多路徑文本閱讀的設計方法,將研究論據做更為廣泛的延伸應用,期待學科所師生共襄盛舉,值得對多路徑閱讀帶來新穎的研究思維,進行系統性探究。

—— “文末紀念一位學術巨擘與教育學者的殞落”
11/18是台灣閱讀教育領域最沈重的一天,前國教院院長柯華葳教授辭世,柯教授學術與教育聲望卓著,對台灣閱讀教育的貢獻與影響尤其深遠,消息傳來令人扼腕與不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為深化閱讀教育、擴及至各學習階段而努力。
ImgDesc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