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林蕙蕿/111產業見習/商研院數位創新人才研究所

訪視輔導、撰文/廖冠智 所長 |撰文日期:111年08月09日

學科所研究生暑假前開始準備實習,至今已滿一個多月。今天來到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的數位創新人才研究所,了解碩一研究生林蕙蕿的工作狀況。

蕙蕿是學科所提前入學的研究生,進來學科所第一個學期後,以商研院提供的職缺為第一志願,經過面試獲得青睞,順利進入工作。蕙蕿能力相當好,入學時便已有合格教師證,很早就有教師的志願,另外也有Google Analytics證照,同時也具備清華STEAM學校認證師資,語言能力通過全民中檢高級、SFLPT 西文檢定 A1,學習能力優異。

蕙蕿曾經在均一擔任企業CSR實習生,在那段時間裡,心中曾有一個疑惑:NPO一旦接下了政府難以執行但企業無利可圖的教育願景(及教育挑戰),在此之下,其他的教育政策該由誰來執行呢?相信這次在商研院的實習會是不同體驗,更希望帶來不同思維。

蕙蕿在自己履歷資料中,提到在後疫情的時代,期望能藉由教育科技的力量解決教育不均等的問題。後來得知蕙蕿在商研院首先參與了台灣手語課程遠距直撥共學計畫,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為台灣超過十萬名聽覺障礙人口,以資訊科技融入教育來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

在聆聽蕙蕿報告這一個多月來的實習過程,特別在協助台灣手語計畫的行政、製作台灣手語授課媒材與模板,以及協助教育局處長會議遠距手語體驗,涵蓋了數位教育政策與數位教學現況的近身觀察,看起來明明是艱辛的過程,卻是表現出怡然自得的氣勢。

在剩下的一個月實習時間,蕙蕿特別想探究教育商業模式的思維與運作機制,試著側面認識商研院如何槓桿政府與民間資源,運轉數位教育新模式,共創教育新價值。這也是扣緊了先前曾經想過的疑惑,教育的量體要如何擴展才能達到足以撐起的商業模式?它的創新價值該如何被建立,如何衡量?以及又該如何以『教育創新價值』來作為評估、取代『教育產值』呢?這些特別是身處在國內外充斥許多教育不均等的現象裡,亟待認識的問題。

能有這次訪視要感謝陳永軒組長忍受我的叨擾所做的安排😂,謝謝江欣諭研究員的參與,更要感謝楊梓青所長全程參與蕙蕿的實習期中報告,為許多計畫的執行背景給了深入淺出的論述與說明,讓我豁然了悟。會後也試著向楊所長提及學科所產業實務研究的運作模式,將產業問題帶入教授實驗室進行研究,期待未來有合作的機會。

雖然今日訪視的主角是蕙蕿,其實也是小型的學科所聚會,原來早已有畢業生政穎前來插旗,待畢業生益誠早也長期進來蹲點學習,我相信不久之後,這裡的學科人會越來越龐大😃。回到家後,看著其中一張合照,商研院笑容可掬的夥伴,能夠聯想起蕙蕿提到這段時間受到同仁親切地協助,而我的臉被簡報的投射畫面”簡報人”文字所取代,覺得很滑稽,其實聽完蕙蕿的報告後我心中是滿滿的期待。🤣

😊
ImgDesc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