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前傳 X 學科所申請經驗】EP1 林妤蓁|從容面不改色

起心動念

成為學科人之前要有什麼特質,才具備就讀學科所的能力?這問題的答案在每一位報考學科所的學生身上。研究所是以學術探究方式,聚焦在個人有興趣的研究議題,欲探究的問題涵蓋多元且跨域的面向,經歷探究與學習的過程,來建構並連結問題及問題之間的解決途徑,如同我們認為「因研究而存在,以學習為延續」。簡而言之,學科人的特質在「研究、學習、跨域」的交集處,以「連結」來貫穿。 學科所學生背景來自四面八方,如何準備研究構想的備審計畫,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未來考生可以參考先輩學長姐的經驗,看看他們怎麼做、怎麼說?從報考動機與備審準備,再到研究計畫的方向暫定,到面試過程的冒險之旅,處處都值得借鏡與吸收。

專訪、撰文/廖冠智 所長 | 專訪日期:110年12月03日

回想在面試考生的過程中,林妤蓁直挺挺地站在審查委員面前,無論怎麼問他,妤蓁始終帶著微笑注視著你,不疾不徐地回答。妤蓁規劃的研究想法,朝向對話機器人整合金融教育的使用者體驗設計為發展方向,也曾參與所上的學長姐講授備審資料的工作坊,以及網路上爬文甄試面試的經驗分享,掌握到每一處細節,可以感受妤蓁周延的準備態度,值得贊許。

我以為妤蓁面試當天並不緊張(因為看不出來),邀約訪談當天才知道,妤蓁回想其實內心不知所措,雙腳呈現發抖式的站立。特別是審查委員提到她研究計畫的一個疑問時,當下鎮定地回覆後,事後還特別手寫記錄被問到的問題,以及自己的回答內容,看得出來妤蓁很重視自己面試的整體表現。

妤蓁上網爬文面試通常會被教授問到的問題,沒想到實際在面試當天,並沒有被問到自己準備的問題集。雖然用不到,但在準備的過程中,也成為自我檢視與累積的應答內容,尤其內化為一種論述的能力,當聽見教授問題的關鍵字時,能在腦海中聯想與觸發應答回饋的方向,也能在短時間內精煉出述說的內容,將緊張藏起來,侃侃而談。 妤蓁也特別分享到,等待進入面試教室前,在406點子教室等待中,觀看學科所學習與活動過程的照片,從有梗耶誕到文化與學習講座活動現場,再到所學會的學習討論,看到學長姐活絡的學習氣氛,破除她原先預想研究所嚴肅的一面,也加深了想就讀學科所的慾望。

🙂 妤蓁分享準備歷程

撰文/ 林妤蓁 同學

👉 資料碎片化準備

準備備審資料時,我將項目區分了大小,再大概規劃項目中的架構,拆成一些任務,因為拖延症頗為嚴重,所以碎片化任務會讓我較有達成後的成就感,否則越準備心越慌。大項目為自傳和研究計畫,事先有和實驗室的研究生學姐談過,她提醒我一些主要的架構方 向以及撰寫的目的等等,另外就是爬文尋找過往前輩們的經驗。
自傳部分,不外乎是家庭背景、個人求學歷程、個人特色等等內容,我也是如此先擬草稿,再梳理相似片段,慢慢能較有層次的整理出脈絡。中間也有請指導教授過目了一番,提醒了我自傳的重心度要好好拿捏,所以我將段落上的設計時時回扣在有興趣的使用者體驗設計,並強調自己的擅長之處。另外,我在每一段落前起了標題,目的是再次思考敘述的重點,也能讓閱讀者能先了解方向或提起好奇心。

👉 研究計畫部分

朝向目前自己較了解,或是和專題相關且有興趣的主題為構思方向,但還是會偏題,甚至難以收尾,過程中,查了學科所教授們擅長的領域;看看課程大綱,為了讓研究計畫不會太發散,參加了學長姐在社群中的分享會等,都有助於我準備資料。截止的一個禮拜 前我調整了方向,決定先抓取關鍵字,朝金融、學習素養、聊天機器人、 Z 世代、使用者體驗 設計等,看文獻、案例、時空背景介紹等等,慢慢會得到一個收斂後的解答。
因觀察了學科所的網站和有梗學習的貼文內容,發現一種平靜且溫暖的風格,所以修改時, 我會以相較溫柔的筆調措辭和敘述。著手這兩大項目的過程中除了更認識自己外,我也會多 反問自己為什麼這樣寫?專有名詞會如何解釋?等等預設問題,同時卻能夠幫助自己建立面試 問答的資料庫。

👉 心情轉換撰寫小項目

如:作品集、證照、學習規劃...等等其他有利資料,因相較好整理及撰寫,我會以 checklist 的方式貼在電腦前,在想轉換心情時,先解決相較壓力小的資料,也有可能在準備過程中發現可 以寫入自傳的內容,而讓資料更完整。證照和內容放的都是和申請系所有相關連的資料,這樣才會更直接和有幫助,否則需在該內 容的撰寫好好的呈現與連接間接的關係。時程安排沒有正確答案 相較周遭的其他同學,我比較晚下定決心嘗試申請研究所,在簡章公布的前一個月,我才真的清楚思緒,相信自己的勇敢,準備甄試。 首先將簡章上的重要日期新增到行事曆上,再來約兩個禮拜的時間,都在查詢與報名系所相關的介紹,包含在Dcard、PTT看貼文分享,同時準備自己的基本資料,為了讓老師好撰寫推薦信,當初是預留一個禮拜請老師寫推薦信。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