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EP5 林芳如|身在迷宮場域的探究式學習

#學科人物誌 #EP5 #身在迷宮場域的探究式學習

專訪、撰文/廖冠智 所長 專訪日期:110年10月7日

2021年清華大學畢業生一定聽過這句話:『走得夠遠,就不怕找不到路』,這是學科所碩一生芳如,當時在畢業致詞中所說的一句話。或者你可以稱呼芳如為「史迪爾小姐」,源於她高中16歲時,得了罕見的自體免疫失調疾病——史迪爾氏症(Still’s Disease),而有的稱號。

第一次見到芳如,是我拜訪台灣自學教父陳怡光(Tim Chen陳爸),約在清華教育館討論關於實驗教育趨勢時,她就在旁邊參與一同聽著。回想起來,我與陳爸討論時,芳如始終沈默不語,直到陳爸拋了議題給芳如時,她才開口表達想法。另一次見到芳如的場合,是在文化與學習講座邀請品學堂黃國珍老師談閱讀理解時,此時的芳如已是學科所的準研究生,同樣靜靜聆聽,沒有表情沒有外顯的反應。

我一直在想,如何完成這一次的人物誌介紹,使用常理方式來介紹芳如過於單調,轉以誇飾來呈現芳如又過於矯情,隨筆文摘的點水描述來捕捉芳如的想法又過於籠統,令我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就連邀約芳如訪談時,她開口的第一句話,我也小心翼翼地接手,原本預想的輕鬆、愜意與自然,一下子間有了桌面下的隱喻攻防。

一個念頭一閃而過,我嘗試放下所謂的「系統性」這個字眼,把自己看書前的一個習慣,發揮的淋漓盡致:「隨意翻」與「恣意想」,前一個是借助翻閱的時間與行為交錯在特定一頁的內容上,後一個是啟發於連結頁面又延伸到弦外之意,一下子放鬆了不少。於是乎,與芳如交談的40分鐘,似乎有談了些什麼,又似乎沒有談到什麼?時間一下子就結束😏。

芳如是一名自學生,也是2017年清華大學拾穗計畫第一名錄取生,從高二開始自學生活,涉獵藝術、新聞、攝影與寫作領域,不斷地學習、研究、訪談,經常受邀演講,展開不一樣的學習人生。如果可以使用幾個關鍵字來形容芳如,直覺上會冠以「自學」、「實驗教育」、「偏鄉教育」、「課審會」、「公民記者」表達身份或志向,又或者能以任何疾病的語彙來描繪一絲絲她內心中曾經有過的焦慮與掙扎。然這些你都無法直接從與芳如的談話中感受到,使用G大神鍵入「林芳如」三個字,你能看到她高中、大學自學的經歷,也能看到eduTalk講述自己生病後踏上自學又輾轉進入寫作文域,你也能在社群網路上看到課審會中身為青年部主任的豐功偉業,抑或能在各個跨領域教育溝通會議上,公民記者事後從海川爆量式的訊息,梳理出清晰的脈絡。這些訊息,俯拾即是沒有一丁點困難。

也由於這麼多廣泛的資料側寫了芳如,我實在不用重複描述,再多的字詞語彙,無論中性或偏頗,抑或稀缺或逾越,都是片面的詮釋,最好的方式,是使用自己的方式來認識,打開你的G大神,追蹤與閱讀芳如訪談的寫作文章😄,你會有自己的想法,若不是馬上發生,也是下一秒準備醞釀。

訪談的第一時間,芳如認為我過去EP1~EP4所描寫的人物誌是主觀的,這令我驚喜且質疑。驚喜的是她勇於敢言的正義,也是無懼於一般認定威權下的壓榨與服從,雖然接著解釋主觀切入人物誌是難免的。而質疑則是,是否有完全(或說足夠)客觀的人物誌?如何做怎麼做?我自認尚未揣摩那高不可攀的手法,只能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看到什麼就寫什麼。

我能觀察到(至少是我的感受),芳如在危急下仍能表現出一種莫名的冷(超)靜(酷)的駐足凝視感,冷靜是釐清現在狀況的舉措,駐足是保有物理上界線與安全感(或說「可視距離」)的行為,凝視感則讓自己專注在事件發展的脈絡,以便能抽絲剝繭,跳脫框架後再深入組織。

仔細想來,我無數次返回整理今天訪談過程不斷冒出的思緒時,才漸漸意識到分類(或說組織)的方式,試著以「物件的功用」來譬喻、轉述芳如的想法,成為一種友善親民的口吻。後來又有一種論述方式,可以用來轉譯芳如的態度或觀點,是一種從聯想中凝聚認識的途徑管道。讓我豁然開朗起來,從桌面下隱喻的攻防過程尋求到自我解脫的方式,以物件功用的隱喻,來拼湊無形沒有外顯、沒有邊際、框架設限的芳如;反之,若以數學公式來形容芳如,應該就是『沒有具體』=『沒有框架』的恆等式😁。

遠看芳如的自學歷程,感覺就像是身處在迷宮似的真實場域。假想你是她,依稀能記得從哪邊走過來,即將遇到的轉折岔路,需仰賴天空中的太陽為定向,不斷地建立與累積自己在學習場域空間中的「尋路(wayfinding)」經驗,預備著失敗,也隨時準備折返。芳如說道,很享受失敗的結果,以及尚未得知失敗的歷程。每一階段在迷宮中行走的解謎過程,總是會有人留下麵包屑,隱約混雜在碎石雜物之中,芳如總是順手拿起「篩網」,先過濾掉明顯不相關的枝微末物,再慣性地拿起了「放大鏡」,一一細看挑揀每一個麵包屑的存在與形態。芳如也有一張發現麵包屑的紀錄「地圖」,當蒐集到麵包屑時,小心翼翼地拿起「圖釘」釘選在發現的地點,以免下一步走錯折返時,還能記得後退的路。當然,後退不是退縮、放棄,而是原地迴轉,找尋下一個可能的出口。身在迷宮中常常到處碰壁,明明一再試過的路徑沒有出口,只能登高鳥瞰自己身處何處,於是乎徐步緩行往更高的迷宮地形走,讓視野更廣闊,一旦群山市景在腳下時,芳如拿出「望遠鏡」搜尋預定的目標,從隨身攜帶的「指南針」辨識目標相對於自己的方位,有了定位與新的可行方向,便有下一次的冒險,以及失敗。先讓自己迷路,在自己找方向,當迷宮場域中任何一條道路都有自己的足跡時,方向就會浮現,而這也是芳如在畢業典禮致詞中所說,「走的夠遠就不怕找不到路」的最大意義與價值。

訪談芳如40分鐘,轉述為此文約4500字的人物誌,文字是一層隔閡,段落隱約埋藏了暗黑的偏見或誤解,我眼下的芳如僅是我主觀轉換後的主觀結果,仍無法完整代表芳如。因為真正的芳如,是必須由你自己與她認識,所謂的眼見為憑,也不過是暫時性的客觀罷了!😏

目前的芳如,進入學科所就讀,從體制外到體制內,開始擴展自己的迷宮版圖,原來芳如非常享受自己是一位身在迷宮場域中持續好奇、持續梳理、不斷找尋、不斷定位、尋求邊際,沒有具體與框架的探究式學習倡議者👍🎉🤗

ImgDesc
瀏覽數: